【康曉光】超慈悲聊包養網——中國慈悲新時代的特征及其由來

作者:

分類:

超慈悲——中國慈悲新時代的特征及其由來

作者:康曉光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原載于《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18)》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三月初五日任午

          耶穌2018年4月20日 

 

本文關注比來十年中國年夜陸慈悲領域發生的“一嶄新現象”,指出它們具有鮮明的“后現代氣質”,并將其定名為“后現代慈悲”。本文樹立了慈悲形式的通用描寫與解釋框架,并用它剖析了從“前現代慈悲”到“現代慈悲”再到“后現代慈悲”的演變歷程及其構成機制。本文指出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以互聯網為焦點的科技反動是培養后現代慈悲的重要氣力。本文指出當今中國總體慈悲形態為三種慈悲形式的疊加,并將其定名為“超慈悲”。在超慈悲中,三種慈悲形式并存,並且均處于發展之中,呈現出重疊發展,疊加創新包養故事的局勢。后現代慈悲在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在無力地改革原有的慈悲形式。

關鍵詞:超慈悲  后現代慈悲  現代慈悲  慈悲  公益

 

1.新氣象

 

比來十年來,在中國慈悲領域中,“一嶄新現象”爆發性地涌現。做慈悲不再是專業慈悲組織的“專利”,個人或幾個伴侶合伙發起和組織慈悲活動蔚然成風(如多背一公斤、隨手拍),做慈悲的企業越來越多並且企業做的慈悲也越來越出色(如百勝餐飲集團的捐一元、騰訊的99公益日、阿里的淘寶公益寶貝計劃),媒體掌管的慈悲項目也是轟轟烈烈(如新華社的公益廣告年夜賽、《公益時報》的中國公益年會)。慈悲內涵日益多元,不僅關注傳統的社會問題(如扶貧濟困、教導、環保),小眾的需求也遭到關注(如罕見病群體),高真個需求同樣遭到關注(如健身、朗誦、獨唱、臨終關懷、科普、非遺保護)。慈悲的方式和東西越來越豐富(如眾籌、線上捐獻、捐步數、光盤行動,綠色出行、冰桶挑戰、時間銀行)。慈悲組織情勢也越來越豐富,非正式組織(如越野E族、夕陽再晨團隊)、網絡型組織(如公益籌款人聯盟、河道守看者網絡)、基于互聯網的平臺(如騰訊公益、易寶公益圈)、虛擬組織(如米公益)紛紛涌現。圍繞慈悲的一起配合無處不在,慈悲領域內部的一起配合蓬勃發展,跨界一起配合日益深化。比跨界一起配合更深入的是融會,慈悲領域吸納其它領域的要素,其它領域亦接收慈悲要素(現在日頭條尋人公益項目)。

 

廣泛而深刻的跨界與融會帶來了慈悲的“彌散化”,慈悲要素進進各個領域,慈悲滲透個人和社會生涯的方方面面。原有的各種界線被打破了,出現了一些難以辨識的行動和組織類型(如公益營銷、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慈悲活動與非慈悲活動、慈悲組織與非慈悲組織的差別不再清楚可辨。慈悲領域原有的清楚的宏觀結構、運行機制、分工、等級、脈絡、趨勢也不再清楚可辨。年夜人物、年夜機構、年夜媒體、年夜資本的影響力降落了,突起的新一代生力軍主宰新興的慈悲。與新興社會氣力攜手并進的是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它參與一切,改變一切,足跡無處不在,影響至深至遠。原來的主流、中間、權威、次序、邏輯都遭到無情地挑戰。慈悲管理體系也遭到挑戰,尤其是當局治理方法遭到嚴重挑戰,面對翻江倒海、撲面而來的新現象暈頭轉向、手足無措。

 

包養網站

這是偶爾地、同時出現的一批新現象嗎?抑或是宣佈一個新時代的出世?

 

這些雨后春筍般噴涌而出的、令人目不暇給、目炫繚亂的新現象,不像是曇花一現的短期現象,也不像是出于偶爾地聚在一路,相反,它們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和趨勢性,也許還預示了慈悲的未來圖景。

 

2.研討思緒

 

要懂得本日慈悲的“聚變”,需求遼闊的視野,一方面,要超出慈悲的范圍,另一方面,要超出當下的局限。這意味著,不克不及就慈悲論慈悲,而要放寬視野,將慈悲置于文明之中進行考核;不克不及就當下論當下,而要以歷史的目光考核慈悲,將慈悲置于人類文明歷史之中。這恰是本文的方式論。

 

2.1 跳出慈悲看慈悲

 

為了跳出慈悲看慈悲,需求樹立一個與之相稱的描寫與解釋慈悲的框架。

 

慈悲是什么?或許說,若何描寫慈悲?

 

所謂“描寫慈悲”也就是答覆如下問題:做什么?誰來做?拿什么做?怎么做?若何管理?

 

慈悲的本質是“利他”。與出于天性的利己分歧,利他需求相應的價值觀的支撐。價值觀決定了什么人的什么需求應該獲得滿足。這就決定了慈悲活動的目標、內容和受害對象。

 

慈悲要由人來做。做慈悲的人或組織就是慈悲行動主體。它可所以個人、群體、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實體組織、虛擬組織。

 

慈悲需求資源,如各類好處相關者的信息、物資、專業技巧、法令條件等等。在市場社會中,最主要的資源是錢,因為絕年夜多數慈悲所需的資源都可以用錢買到。資源不會自動來到“行動主體”手中,需求“動員”。這就需求開發和運用有用的“資源動員方法”。

 

有了目標,有了行動主體,有了所需的資源,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計劃,還要無方案的有用實施。這就是所謂的慈悲項目及其執行。恰是通過實施項目,慈悲行動主體將各類資源轉變為供給給受助者的服務或產品。

 

慈悲是有組織的集體行動,也是遭到包養一個月治理的集體行動,包含慈悲組織內部的治理、慈悲部門內部的治理,也包含來自內部的當局和社會的治理。這一切統稱為“管理”。

 

綜上所述,慈悲的“描寫指標”包含:價值觀、內容與受害對象;行動主體及其組織情勢;資源及其動員方法;項目運作方法;管理。

 

什么塑造了慈悲?或許說,若何解釋慈悲?

 

慈悲的“歷史”與慈悲的“環境”塑造了當下的慈悲。

 

慈悲“鑲嵌”在平易近族國家之中。平易近族國家構成了慈悲的“環境”。全球化時代,還要把“國際局勢”參加“環境”之中。

 

慈悲文明是年夜文明的子系統。慈悲文明深受年夜文明的影響,年夜文明格式決定了慈悲文明格式。“文明格式”這一概念體現了文明的多源性及其融會。平易近族國家的文明格式決定了它的慈悲文明格式。

 

技術對慈悲的影響直接、廣泛而又深遠。前現代慈悲、現代慈悲、后現代慈悲就是對應的技術體系的產物。經濟結構對慈悲的影響同樣至深至廣。產業結構通過影響就業結構塑造了社會結構,而社會結構直接影響慈悲形式。第三次產業的發展,導致“白領”成為社會中堅氣力,并成為本日慈悲的“主力軍”。

 

盡管慈悲屬于平易近間,可是它無法逃脫政治的影響。當局通過法令和政策影響慈悲的管理結構和實際運行。在現代社會中,對于任何領域來說,絕對的自治都是不成能的。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對慈悲的影響越來越年夜。現代當局在慈悲領域的“參與”重要表現為,規定慈悲組織的管理結構,規定慈悲組織的運行規則,對慈悲組織的運行實施監管,為慈悲組織供給各種實際支撐。當然,慈悲組織也會積極主動地影響政治和法令。

 

全球化時代,各國處于密集互動之中,彼此影響無處不在。慈悲天然不克不及破例。一國的文明不僅僅由外鄉的要素構成,還包括內部的要素。政治和法令也處于緊密互動之中。慈悲組織之間的跨國互動亦極為發達。

 

綜上所述,慈悲的影響原因或“解釋變量”包含:文明;技術、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政治軌制與法令體系;國際局勢。

 

上述影響原因統稱為“文明形態”。

 

2.2 跳出當下看當下

 

 “比較”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認識方式。本文選擇的比較的“基準點”或“參照系”是“現代慈悲”。從“現代慈悲”這個“基準點”或“參照系”出發,觀察和懂得“前現代慈悲”和“后現代慈悲”。這樣的“比較”可以視為對慈悲的一種“歷史回顧”與“趨勢瞻望”。

包養價格ptt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本身的、排他性的、標志性的慈悲形式,稱之為“自有慈悲形式”。“自有慈悲形式”基礎取決于“文明形態”。可以區分出前后相繼的三種文明形態,即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相應地,存在三種自有慈悲形式,即前現代慈悲、現代慈悲、后現代慈悲。慈悲的三種形式對應于文明的三種形態。

 

本文用“總體慈悲形態”描寫一個時代的慈悲的全貌。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的總體慈悲形態。總體慈悲形態是歷史的產物,是歷代慈悲實踐累積的結果,由曾經存在過的自有慈悲形式疊加而成。由此可見,“時間”是一種積極的包養一個月“建設性氣力”。這也就是“慈悲的‘歷史’……塑造了當下的慈悲”的含義。

 

本文采用韋伯的“幻想類型方式”描寫總體慈悲形態和自有慈悲形式。關于韋伯的幻想類型方式,周曉紅有簡明簡要的評述:(1)幻想類型屬于研討者的主觀建構,它既源于現實社會,又不同等于現實社會。現實中的社會現象只能與之近似,不會與其完整分歧。(2)幻想類型盡管是一種主觀建構 ,但并不是憑空虛構的,它以理論結構的情勢體現著某個時代社會文明現象的內在邏輯和規則。韋伯指出,“這種幻想的類型化的概念將有助于發展我們在研討中的推論技能:它不是‘假設’,但能夠為假設的建構供給指導;它不是現實的一種描寫,但卻欲圖為這種描寫供給一種明確的表達手腕。”(3)幻想類型在必定水平上是抽象的,但它并沒有歸納綜合也不欲圖歸納綜合現實事物的一切特征,它只是為了研討的目標側重歸納綜合了事物的一組或某種特征。(4)幻想類型就價值而言是中立的。韋伯指出,“我們所謂的幻想類型……和價值判斷沒有任何關系,除了純邏輯上的完美外,它與任何情勢的完善絕不相關。”

 

3.從前現代慈悲到現代慈悲

 

3.1 前現代慈悲

 

在本文中“前現代慈悲”指農業文明中的慈悲。

 

農業文明的重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傳統農業的重要生產資料是地盤(尤其是耕地),並且地盤的生齒承載量很低。所以,生齒被束縛在地盤上,重要聚落形態是小規模的村社。個人的活動空間很是狹小,不單地輿空間很是狹小,社會空間也很是狹小,並且流動性很低,構成所謂“熟人社會”。知識與生產技術進步緩慢。社會的重要組織情勢是大師庭、家族、宗族。借助大師庭和傳統鄉村社區為個體供給各種保證。

 

前現代慈悲普通由處所精英主導。確定救濟對象與需求解決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計劃,籌集資源,組織實施等等,均由處所頭面人物掌管。絕年夜多數的慈悲活動是臨時性的,局限于本鄉外鄉,並且規模不年夜。從頭到尾由統一個或一群人實施,沒有明顯的、穩定的專業分工,參與者也不是以慈悲為職業的人,而是“業余的”、“兼職的”、不拿報酬的“志愿者”。也沒有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正式的、專門的“慈悲組織”。助人者與受助者直接面對面,無需中介環節。傳統品德構成慈悲價值觀,風俗、約定俗成的慣例、明文規定的鄉規平易近約構成了慈悲的行為規范。慈悲屬于社會自治領域,當局幾乎不干預,也沒有專門的法令進行調整。可是,問責是高效的,在熟人社會里,高度通明,沒有機密,一切丑行都會遭到千夫所指,並且被世代傳播。在慈悲領域,家庭、家族、村社、宗教組織,發揮“主力軍”感化,當局的感化不年夜,往往在發生年夜的天災人禍的時候才會采取行動。

 

3.2現代慈悲

 

在本文中“現代慈悲”指工商文明中的慈悲。

 

占主流位置的“工商文明”就是“現代的”資本主義文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由文藝復興確立的人文明、世俗化、感性化,確立了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基礎性特征。資本主義市場,加上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技術體系,無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制造業代替農業成為主導產業。以效力至上、科學治理為特征的福特制生產方法年夜行其道。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了生齒的年夜規模流動(從農業流向工商業、從農村流向城市),徹包養網推薦底摧毀了以農業為基礎的世代假寓的鄉土社會。城市代替農村成為重要的生齒聚居場所,相應地,年夜規模的“匿名社會”代替了小規模的“熟人社會”。個體的獨立性、自立性、流動性絕後進步,個人主義價值觀風行,傳統的大師庭解體,焦點家庭成為重要的家庭形態。現代平易近族國家成為最年夜的也是最主要的政治組織情勢。與此同時,分化出由當局、營利組織(企業)、非營利組織(慈悲組織屬于非營利組織)構成的三年夜部門。科層制成為台灣包養覆蓋一切領域的組織情勢。個人平生中所需的各類保包養心得證,不再由家庭和社區供給,而由社會和當局來供給。

 

工商文明塑造了全新的慈悲形式,即現代慈悲形式。

 

亞當·斯密指出的經濟組織道理——分工與專業化——也安排了慈悲領域。社會分化出一類專業機構(慈悲組織),其職能是發現問題、提出解決計劃、籌集資源、實施救助。“前現代慈悲”中的“善士”的職能被朋分了,“現代慈悲”中的“善士”僅僅出錢、出物、出力,而不再參與發現問題、制訂解決計劃、籌集資源、組織實施等環節的任務。在現代慈悲中,慈悲組織是連接供給慈悲資源的人與接收救助的人的“符合法規的”橋梁。它自己并不是“善士”,僅僅是“中介者”或“中轉站”。

 

慈悲組織采取的組織情勢是科層制——有獲得當局治理機關認包養金額可的法人成分,有正式的章程,有規范的組織結構,有專職任務人員。此類“正式慈悲組織”主宰了現代慈悲,至多被認為是現代慈悲的“主力軍”。

 

普通來說,絕年夜多數的慈悲組織的專職任務人員,不是業余的、兼職的、不計報酬的志愿者,而是以此為職業并靠這份任務養家糊口的“從業者”。他們自己不是“善士”,既不捐錢、捐物,也不無償貢獻時間和技巧,而是普通的“工薪勞動者”,靠在慈悲組織就業謀取一份支出,以支撐本身和家庭的生涯所需。

 

現代慈悲也不再是臨時性的、處所性的、小規模的集體行動,而是常規性的、持續性的、年夜范圍的、年夜規模的集體行動。感性化——效力至上、科學治理——導致慈悲組織尋求規模化、耐久性,其項目具有年夜規模、年夜范圍、標準化、穩定、耐久的特征。

 

當局深度參與慈悲領域,法令發揮著不成或缺的調節感化。當局的重要治理東西,除了立法,還有注冊治理、稅收優惠、審計等等。這也是“年夜當局時代”,當局年夜踏步進進慈悲領域,從搖籃到墳場,包攬個人的一切需求。一些過往由平易近間慈悲解決的問題,由當局接收了,成為行政職能的組成部門。以往作為人性主義訴求的慈悲內容,變為國民台灣包養的權利和當局的職責,即由法令規定的、由當局負責兌現的國民權利。

 

在慈悲領域中,價值觀清楚、單純而穩定;需長期包養求結構簡單而穩定,同樣供給結構簡單而穩定;各類慈悲組織分工明確,主次清楚,呈現出清楚而穩定的位置結構;總體格式清楚、嚴整、井井有理,並且很是穩定;各種意義的“中間”廣泛存在,並且清楚可辨。慈悲領域便于觀察、描寫、解釋、預測。

 

為了鼓勵慈悲捐贈,現代當局對捐贈給予稅收優惠。為了避免有人包養網單次將遺產繼承、私家贈與等偽裝成慈悲捐贈以迴避納稅責任,當局及包養價格其法令將受害者必須是“不確定的多數”視為“慈悲”的定義性特征。(這也是個人流動性劇增、聚落年夜規模化、個體匿名化的必定結果,也與國民意識、國家意識、全球意識的普及親密相關。)這樣一來,親人之間、鄰里之間、伴侶之間、單位同事之間的合作就被消除在“現代慈悲”之外了,而這恰好是前現代慈悲的重要類型。當局對前現代慈悲,任其自生自滅,不承認,不鼓勵,不反對,不納進法令調節,也不給予經濟鼓勵(稅收優惠),于是慈悲的內涵被年夜年夜縮小了。盡管遭到現代慈悲有興趣無意地壓制、排擠,在現代社會里,前現代慈悲仍然存在,當然,不是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而是經過了適應性調整。

 

4.從現代慈悲到后現代包養金額慈悲

 

根據本文樹立的解釋框架,塑造慈悲形式的原因或變量包含:文明;技術、經濟與社會結構;政治軌制與法令體系;國際局勢。在本文的情境中,即比來十幾年的中國年夜陸,變化最顯著的變量是“技術”與“經濟與社會結構”。所以,我們從“技術變化”和“經濟與社會結構變化”進手,觀察息爭釋慈悲的變化尤其是后現代慈悲的誕生。

 

4.1社會變量的感化

 

要懂得經濟社會發展對慈悲的深遠影響起首要清楚馬斯洛需求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心理需求、平安需求、愛和歸屬感、尊敬、自我實現五類。他指出,在多種需求未獲滿足前,起首滿足急切需求;該需求滿足后,更高的需求才顯示出激勵感化。某一層次的需求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尋求更高一層次的需求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統一時期,一個人能夠有幾種需求,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求占安排位置,對行為起決定感化。各層次的需求彼此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求發展后,低層次的需求依然存在包養管道,只是對行為影響的水平年夜年夜減小。馬斯洛理論把個人需乞降社會需求的當前關重視點與個人成長階段和社會發展階段關聯起來——隨著經濟發展,支出進步,生涯程度晉陞,教導發達,媒體發達,社會保證發達,人們的低級需求獲得滿足,高級需求涌現,社會歸屬感進步,社會責任感晉陞,愛人之心、利他之心亦隨之高漲。馬斯洛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發展的過程就是低級需求不斷滿足的過程,就是需求層次不斷晉陞的過程,就是利他精力慢慢豐盈的過程,就是利他精力越來越無力地約束、馴服利己之心的過程。

 

上面回到正題。

 

經過持續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嚴重變化,經濟重心由制造業轉變為服務業。相應地,從事服務業的“白領階層”成為社會的主導階層。他們主包養意思導需求結構,引領并塑造文明和生涯方法的風尚、氣質與演變標的目的。與此同時,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消費者把握了市場主導權。這樣一來,穩定的、均質化的消費需求被多變的、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所代替,隨之而來的是,年夜規模生產式微,以滿足個性化需求、年夜規模定制、彈性生產為標志的“后福特”生產形式興起。此所謂“后工業社會”,亦稱為“高技術社會”、“信息社會”、“富饒社會”、“發達社會”。

 

科技、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價值觀、行為方法、生涯方法、需求結構的深入變化。由于白領階層的基礎需求(馬斯洛所謂的低級需求)已經獲得滿足,于是高級需求被提上議事日程。又由于他們是主導階層,所以在整體上馬斯洛的高級需求被提上了社會議事日程。英格爾哈特所謂的“后物質主義文明”興起,精力性尋求上升。價值觀個性化、多樣化,主流品德、主流理論的主導性降落,品德相對主義風行,相應地,社會的包涵性進步。

 

白領突起、富饒社會、高級需求上升,帶來一系列深入的后果。

 

起首,慈悲需求發生了巨變。

 

從受助者的需求來看。在后工業社會中,人們的基礎需求“基礎上”獲得了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低級需求滿足之后將尋求更高的需求,所以后工業社會尋求高級需求的滿足甜心花園。需求等級越高,需求就越是個性化、多樣化、小眾化,並且不斷變化。

 

從助人者的需求來看。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助人者群體,價值觀高度多元化,並且參與慈悲包養網比較的積極性很高,自立性很強,行動才能亦很強,并且擁有必定的資源。所以,他們定義的“慈悲需求”也表現出高度的多包養網車馬費元化,也具有個性化、小眾化、隨時變化的特征。

 

從平易近間與當局的分工來看。越是低級需求,剛性和同質性越強,滿足此類需求的行動越是具有剛性、廣泛、穩定、持續的特征,越是適于由當局予以滿足。越是高級需求,彈性和差異性越強,個性化越凸起,滿足此類需求包養ptt的行動越是具有彈性、小眾、小規模、變動不居的特征,越是適于由非當局主體(個人、群體、慈悲組織、企業)予以滿足。隨著社會的發展,此前未被滿足的需求獲得滿足,越來越多的需求獲得滿足;越來越多的需求獲得剛性的保證,被法令規定,由當局負責,進進國民權利清單;留給社會滿足的需求,越來越高級,越來越多樣化、小眾化、個性化、富有彈性、隨時變化,具有越來越鮮明的“后現代特征”。

 

人類的需求經歷了這樣一種演變過程:先是被無視、忽視,無人問津,得不到廣泛滿足被認為是天經地義、很正常、不是問題;然后是被認識,覺得應該獲得廣泛滿足,可是僅僅作為“品德訴求”,能滿足更好,不克不及滿足也可以接收;再就演變成為必須獲得廣泛滿足的需求,剛性的請求,成為法令規定的當局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權利。

 

其次,慈悲的供給發生了巨變。

 

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社會的品德水準晉陞,利他、助人、責肆意識廣泛晉陞。人人有慈悲意識,各個部門也都有慈悲意識。其結果就是慈悲的行動主體劇增,一方面,人人參與慈悲。通俗包養網心得人除了給慈悲組織捐錢、捐物、做志愿者,還可以發現問題、設計解決計劃、籌集資源、組織實施。慈悲不再是少數人的“職業”,而是成為了年夜多數人的“業余活動”,成為了個人生涯的必不成少的組成部門。另一方面,各部門參與慈悲。慈悲不再是“慈悲組織”、“公益組織”、“非營利組織”的“專利”了。一切部門都在“做公益”,慈悲要素進進一切領域。圍繞慈悲的跨部門一起配合蔚然成分。此前的部門界線被打破了。行動主體的劇增又帶來了“附加結果”——慈悲創新才能暴漲,慈悲發展日新月異。

 

別的,從受害方來看,權利意識晉陞了,能夠更積極主動地提出訴求,並且能夠直接采取行動解決本身的問題,也就是說,受害者成為了自助者。

 

4.2.技術變量的感化

 

科技反動,尤其是“互聯網反動”,給慈悲帶來了廣泛而深入的變化。

 

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連接”。強年夜的“連接”才能使得一切的人、事、物都能被瞬間觸及,便捷、高效並且本錢昂貴。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真正的“公共基礎設施”,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可以不受拘束應用,由此產生了廣泛的“互聯網+”。互聯網可以“+”任何東西。慈悲的各個環節——確定需求、資源動員,集體行動的組織協調,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資源供給者、傳遞者、受害者之間的各種資源的傳遞,由于互聯網的存在,門檻下降了,本錢下降了,效力進步了。

 

互聯網下降了通訊本錢和門檻。更為主要的是,互聯網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發出本身的聲音,打破了權力和金錢對年夜眾傳媒的壟斷,帶來了信息傳播的不受拘束化和平易近主化。通俗個人不再是信息的被動獲取者,而是信息的生產和發送者。互聯網不單促進了單向的信息傳播,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雙向的信息交通。在此基礎上,實體世界里的人與人的互動加倍便捷。現在只需擁有一臺電腦或許一部智妙手機,任何人都可以接進互聯網。無線網絡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智妙手機的發展使其進進了“移動互聯時代”。

 

作為一項集體行動,有用的慈悲需求“共識”。慈悲起首需求樹立關于“需求”的共識。樹立需求共識需求發現客觀存在的問題,再從眾多的問題中篩選出要著手解決的問題。這都需求大批而頻繁的信息交通。慈悲需求有人來做,要有一個及格的團隊,也就是說需求“聚人”。而“聚人”也需求大批而頻繁的信息交通。只要人還不夠,慈悲還需求“籌款”。籌款需求向籌款對象發送信息,說服籌款對象使之批準捐錢,批準捐錢的人要把錢付給籌款者,籌款者還要給捐錢者供給收據。這里不僅需求傳遞和交換信息,還需求傳遞貨幣和單據。有了目標,有了行動主體,有了所需包養俱樂部的資源,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計劃,還要無方案的有用實施。項目設計及實施同樣需求大批而頻繁的信息交通。互聯網幫助行動主體有用地戰勝了各種天然和人為的障礙,年夜幅度下降了信息傳遞本錢,也年夜幅度下降了貨幣傳遞的本錢(通過銀行卡、移動付出)和單據傳遞的本錢(通過電子單據),從而年夜幅度下降了慈悲的本錢。

 

互聯網還惹起了一場廣泛而深入的“組織反動”。確定需求、聚人、籌款和實施項目都需求“組織”(動詞),而“組織”(動詞)離不開“組織”(名詞)。互聯網打破了天然和人為的限制,使個體的氣力獲得史無前例的增長,組織方法和行動方法發生了巨變,集體行動廣泛地發生,并深遠地影響了人們的理念和思維方法。

 

互聯網改變了實體組織的運行邏包養故事輯和組織結構。互聯網的運用年夜幅度下降了組織內部的溝通本錢,治理幅度增年夜,層級減少,組織趨于扁平化;同時,網絡型協作加倍普及,決策方法也加倍疏散,參與性更強。比改革實體組織更偉年夜的變革是創造虛擬組織。社交軟件的出現是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又一場偉年夜的組織反動。Facebook、weibo、微信等社交網絡,其本質是情勢化的、通用的、開放的、人人可用的、觸手可及的、簡單的、免費的“組織”。它們是“組織的平臺”。擁有一個本身的“組織”(名詞),自發地“組織起來”(動詞),不再是困難的工作,本錢昂揚的工作,難以企及的工作,而是簡單的工作,廉價的工作,輕松高興的工作。權力和金錢有用地壟斷“組織”這種最主要的“資源”的時代結束了。互聯網幫助人們實現了“不受拘束結社的權利”。

 

在現代慈悲中,實體組織是最重要的行動主體。實體組織較之個人更為強年夜,能夠完成許多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可是,獲得這種優勢是有代價的。實體組織需求辦公場所、辦公設備、水電采熱價格、人員價格、納稅等,還要到當局治理部門登記并接收監管。所以,成立并運營一個實體組織的門檻是很高的,通俗人最基礎無法蒙受。是以,在現代慈悲中,個人只能飾演捐贈者或志愿者的腳色,以給實體慈悲組織捐錢、包養一個月價錢捐物、無償貢獻時間的方法參與慈悲,而不克不及承擔發現問題、確定需求、設計解決計劃、動員資源、組織實施的職能。但是,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

 

在現代慈悲中,組織規模越年夜,組織實力就越強。后工業社會中,出現了大批的、多樣化的、個性化的需求,只要“靈活”的組織才幹適應這種環境。與年夜型組織比擬,小規模組織往往加倍靈活。是以,在后工業社會與互聯網疊加的時代,年夜組織相對于小組織的優勢降落了。

 

在現代慈悲中,實體組織是“慈悲組織化”的獨一載體。后工業社會與互聯網疊加改變了這種局勢。在后現代慈悲中,個人可以出于興趣和愛好,借助互聯網疾速找到一群情投意合的人,并發起集體行動。人們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樹立虛擬組織,從尋找組織成員到實施集體行動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完成。借助互聯網產生的組織(既是名詞又是動詞),自發、自立、疏散,可以疾速湊集,可以隨環境變化而瞬間閉幕,也可以根據需求持續地保存下往。這樣一來,個人某人們可以不再依賴于龐年夜的實體組織,不再需求跨越高不成攀的門檻,不再需求付出凡人或小群體無力付出的本錢,不再需求獲得當局治理者的首肯,而是借助互聯網自立地組織起來,醞釀、發起、實施并完成集體行動。可以說,互聯網及虛擬組織,解除了個人對實體組織的依賴,個人不依附實體組織也可以高效力地組織集體行動。

 

互聯網使個人成為積極的“配角”,而不僅僅是消極的“副角”。依托互聯網強年夜的“連接”效能,個人可以自立地發現問題,設計解決計劃,向社會廣而告之,召募各種資源,并組織實施。這就是后現代慈悲中行動主體的“個體化”或“往組織化”。隨之而來的,一方面是慈悲的“業余化”、“兼業化”、“廣泛化”;從另一方面看也就是“往職業化”、“往專業化”。

 

在現代慈悲中,專業慈悲組織是獨一的、符合法規的“中介”。互聯網打破了這種局勢。借助互聯網,助人者可以“越過”專業慈悲組織與受助者“直接對接”;而受助者可以直接向社會乞助,解決本身的問題,而不再乞助于各種“中介”。這就是互聯網的“往中介化”效應。

 

綜上所述,互聯網改變了慈悲領域中的權力分派格式:年夜組織相對于小組織的優勢降落了;實體組織相對于虛擬組織的優勢降落了;組織相對于個人的優勢降落了;助人者相對于受助者的優勢降落了。

 

 

圖1 后現代慈悲暨超慈悲構成機制

 

4.3后現代慈悲誕生

 

“比較”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認識方式。

 

社會變量與技術變量各顯神通,且彼此激勵,培養了后現代慈悲。與此前的自有慈悲形式比擬,后現代慈悲自有“獨特之處”:

 

其一,價值觀。后現代慈悲拒絕巨大敘事,反權威,反主流化。后現代慈悲的價值觀高度多元化,且不斷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含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不成預測性。當然,后現代慈悲不是不講品德,而是反對獨一的、統一的品德,主張多種品德訴求共存的正當性。

 

其二,行動主體。屬于后現代慈悲的行動主體是個體、小團體、虛擬組織、網絡型組織、非專業慈悲組織。與現代慈悲比擬呈現出鮮明的往組織化、往專業化的顏色。后現代慈悲的“主導勢力”是中產階級,而不是現代慈悲中的年夜捐方、年夜慈悲機構、行業年夜佬、有話語權的學者和各類“明星”。

 

其三,組織情勢。從微觀層面來看,小型化、非正式、虛擬性、含混性、流動性、扁平型、網絡型、平臺型,構成了后現代慈悲的組織情勢的“特征聚集”。與之構成鮮明包養網車馬費對照的是,實體科層制組織是現代慈悲的獨一的、符合法規的組織情勢。從宏觀層面來看,現代慈悲的分工和部門化邏輯被打破了,滲透與融會無所不在,各類邊界含混化,慈悲彌散化。在后現代慈悲中,分工、界線、等級體系、權力結構、演變趨勢不再是清楚、穩定、可預見的了。

 

其四,項目及其運作方法。后現代慈悲重要回應高級需求,其特征為彈性年夜、個性化、小眾化、多樣化、變化快。相應地,后現代慈悲反對單一化、標準化、廣泛化、年夜規模的項目設計原則,對項目標確定性、穩定性、耐久性亦不以為然。作為中產階級的慈悲,后現代慈悲既張揚個性,又主張同等,既反對陳舊見解、蒼白平淡,又反對精英主義、父愛主義。后現代慈悲的項目運作方法亦具有凸起的特征,一是往中介化,助人者與受助者直接對接;二是廣泛的跨界一起配合,焦點競爭力理論、戰略聯盟理論、“長板道理”獲得廣泛運用;三是平臺戰略年夜行其道,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各類平臺占據樞紐地位,發揮著協調與整合效能;四是行為邊界“含混化”,如公益營銷、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的行為目標、主體成分、管理結構均含糊不清,亦此亦彼的雜亂混雜代替了非此即彼的明確清楚。

 

其五,管理。現代慈悲基于實體組織和實體空間行為樹立了一整套管理形式。在后現代慈悲中,這套管理形式的有用性年夜打扣頭,有的“部件”甚至徹底掉靈了。

 

由上述“獨特之處”可知:其一,后現代慈悲是對以往慈悲的價值觀、行動主體、組織情勢、運作方法、各種分工與邊界的周全的超出。其二,后現代慈悲不是過往的光滑的包養甜心延續,不是單純的連續的量變的積累,而是發生了質變。在后現代慈悲與現代慈悲之間存在一個不成抹殺、不成超越的“斷裂”!

 

第二次世界年夜戰將工業文明的優勢與弊病集中地展現活著人眼前。這場人類大難宣佈了工業文明黃金時代的終結。20世紀60、70年月,東方世界的年輕一代,重要是學生和藝術家,掀起了聲勢浩蕩、轟轟烈烈的“反水運動”。與此同時,信息文明登上人類歷史舞臺,漸漸后來居上,成為年夜戲劇的配角。20世紀中葉以后,所謂“后工業社會”、“高技術社會”、“信息社會”、“富饒社會”、“后現代社會”開始構成,后現代慈悲形式亦開始在此中孕育,慢慢成長,并將本身顯示活著人眼前。由此可見,盡管“后現代慈悲”在中包養行情國尚屬“新現象”,可是從世界范圍來看,它絕不是眼下、瞬間產生的現象,而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趨勢。就世界慈悲而言,后現代慈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之前。

 

 

 

表1  三種自有包養情婦慈悲形式比較

 

5.超慈悲

 

所謂“超慈悲”指一種“總體慈悲形態”,它由前現代慈悲、現代慈悲、后現代慈悲三種“自有慈悲形式”疊加而成。本文的描寫與剖析表白,當今中國的總體慈悲形態即屬于“超慈悲”。

 

后現代慈悲的興起并不料味著原有的自有慈悲形式的滅亡。前現代慈悲和現代慈悲依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然存在,只不過發生了適應性改變。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前現代慈悲煥發了新的活氣,個體化的慈悲、非正式組織的慈悲、往中介化的慈悲(如輕松籌的個人年夜病救助平臺)年夜行其道。現代慈悲組織亦積極回應新的機遇,改革組織情勢,開發新的需求,運用新的東西,如愛佑基金會實施加入同盟戰略,在“99公益日”為加入同盟伙伴供給非定向配捐。后現代慈悲生氣勃勃,一大量企業跨界參與慈悲,並且做得風生水起,年夜有喧賓奪主之勢,如騰訊公益基金會的“為村”和“99公益日”。跨界一起配合如火如荼,如扶貧基金會與IT企業一起配合將區塊鏈技術引進公益項目之中(頂梁柱項目),其“善品公社項目”則與蘇寧、京東、天貓等開展一起配合。融會也日益深化,社會企業、共益企業、影響力投資聲勢奪人。

 

超慈悲已經出現,超慈悲仍在發展之中。在中國,現代慈悲起步較晚,充其量只要三十幾年的歷史,尚未發育成熟。前現代慈悲亦處于恢復之中。不成熟的老形式,在發展的同時還要適應新的環境。后現代慈悲方興未艾,勢不成擋,與老形式爭鋒,同時也在無力地改革老形式。今朝,三種自有慈悲形式并存,并且均處于發展之中,呈現出重疊發展,疊加創新的局勢。慈悲世界因此加倍豐富,加倍厚實,加倍無力,也加倍龐雜,加倍動蕩,加倍沒有方向,可是生機與活氣也就蘊躲此中,各種能夠性呼之欲出。

 

超慈悲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史無前例,未來不成預知。挑戰也史無前例,我們熟習的舊世界有能夠被包養違法扯破或許干脆被摧毀,取而代之的卻未必是一個令我們滿意的新世界。若何捉住慈悲發展的新機遇?若何把持后現代慈悲的破壞性潛力?若何實現三重慈悲形式的順暢疊加?特別是,若台灣包養包養一個月價錢保證慈悲的本質屬性——利他——獲得一以貫之的尊敬和堅守?慈悲將若何進一個步驟發展?慈悲將若何改變我們和世界?我們應若何應對這些廣泛而深入的變遷?我們的心態要不要改變?我們的認知要不要改變?在“碎片化”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若何“立心”與“立命”?要不要有一種主導性的慈悲價值觀?假如需求,它是什么?

 

到今朝為止,對于上述問題,自己還沒有確切的謎底。所以,只能以一系列問題結束這篇文章。盼望本文對本日中國慈悲世界的描寫與解讀,能夠激發更多的人面對現實,嚴肅思慮,并通過思慮找到未來的目標與前途。

 

未來還有一種和諧的慈悲世界嗎?抑或是我們就不應該繼續空想擁有一個次序井然的未來慈悲世界?無論若何,“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應該是我們始終如一的幻想!

 

2018年1月

 

責任編輯:柳君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